美国文化的理想主义,美国文化理念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美国文化的理想主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美国文化的理想主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蜀汉君臣为什么是理想主义?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有一种永远在努力尝试,为了心中的理想奋斗,哪怕徒劳无功;另一种浑浑噩噩,甘愿平凡度过一生。
选择后者,接受平凡,也接受了安稳。选择前者,便时刻要遭遇失望和失败,而当我们失去希望时,别忘了回头看看蜀汉的那群理想主义者,看看那些用毕生追逐理想的人,怀着怎样的信念与勇气。
从徐州到汉中——刘备的二十六年
从徐州到汉中,从距离上看不过1000多公里,用交通工具来衡量,飞机需要2个半小时,高铁6个小时,普通火车20小时,古代的快马需要不停蹄地跑3到5天,普通人靠双脚,需要走1个多月。
但就这1000多公里,刘备却走了整整26年。刚刚好是一个人从青壮年到暮年的时间。
从公元194年,刘备领军救援陶谦,第一次与曹操交战。这年他33岁,起兵不过四年,曾在意气之中鞭挞邮督,也曾义救孔融,三让徐州而后领,锋锐和勇气一览无余,并对自己那匡扶汉室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意气风发的刘备哪里会想到,徐州是他事业的起点,也是他颠沛生涯的起点。在这之后的故事,许多人都耳熟能详:鏖战袁术,被吕布袭取下邳,后被袁术所败;返回下邳,再被吕布所败,不得已投奔曹操;再战吕布,又失败,自己只身逃走;在许都受衣带诏,占据小沛抗击曹操,被打败,关羽被擒,不得已又投奔袁绍;袁绍之处难容,又只得前往荆州依附刘表。此时的刘备永远不会想到,此次南下,终他一生,再也无法回到北方的土地上。
短短8年时间,刘备在北方大地上到处失败,到处颠簸,最后到头来,不过是从又回到一无所有,寄人篱下的起点。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样的经历也许早就光了所有的锐气,失去了所有的信心。
客居荆州,时光匆匆,一过又是数年,腿上的肉渐渐松弛。他已经四十六岁了,仍然半点功业未立,只能在新野小城中蹉跎时光。他为之伤感的,不是年华易逝,而是复兴汉室的宏愿,还剩多少时光能留给自己。
一切已经跌落得不能再跌落,牢牢钉在了谷底之中,剩下的,是勇往直前,冒着头破血流的风险迎难而上,还是就此认命,平凡一生。
已经错过了创业的年龄,又没有资金和资本,功利主义者们选择的往往是后者,但理想主义者却从不屈服,也就是从新野起,刘备开始逆风翻盘,得卧龙,隆中对三分天下;战赤壁,雄踞荆州;入蜀中,大业初成。
这一晃,又过了7年多的时间。等到公元219年,58岁的刘备,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他终于着和曹操一样的资源,一样的军队,能够公平地与这个早早得了天时的老对头较量。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这一战,刘备终于战胜了曹操。从徐州到汉中,他走了整整二十六年。
从襄阳到五丈原——诸葛亮的二十六年
同样是二十六年,刘备用半生的时间,终于迎来了与曹操正面对决的机会。而诸葛亮则用这二十六年,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理想主义。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顾茅庐也好,白帝托孤也罢,知遇与回报,永远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感慨的佳话。从二十七岁出山,到星陨五丈原,诸葛亮也刚刚好走了二十六年。
长身玉立,面如冠玉到形容枯槁,鞠躬尽瘁,遇上那个识得自己光芒的人,便倾尽一生所有。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中,他信心满满,但后世的我们却知道,此时先帝已逝,季汉的菁英一代尽数凋零,外有强敌环伺,内有益州派和荆州派的明争暗斗。而在诸葛亮心中,却只有从这封闭的蜀地打出去,实现先帝的遗愿。
可为吗?不可为。隆中对的战略早就灭破,魏强汉弱,国力不足其五分之一。
可为吗?可为,因为有人明知不可为而为。六出祁山,斩郭淮,伏张郃,以一隅之力,打得曹魏国力震荡,叛乱四起。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倘若再给孔明二十六年,他能否带着刘备的遗愿,重新走回徐州,走到许都?
理想主义者的群像
大势已去,但仍要殊死一搏,以报相知,计不成归于天命,这个人叫做姜维,即使力有未逮,但他用自己的毕生,继承了诸葛亮的遗愿。
无视高官厚禄,美女金银,千里跋涉,只为寻找一无所有的刘备,这个人叫关羽,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忠义。
兵败山倒,死战断后,这个人叫傅彤,其子傅俭,当时只有6岁,43年后,面对来势汹汹的钟会大军,他力战而亡,生为汉臣,死为汉魂。
长坂坡上身陷重围,突围几乎无望,当他单枪匹马,七进七出,浴血救主,这个人叫赵云。
国破家亡,他没有选择匍匐投降,也没有选择独自逃走,而是杀家告苗,不为瓦全,这个人叫做刘湛。
还有张飞、庞统、廖化、王平......太多太多的名字凝结在一起,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理想主义者的群像。
一人如此,可称烈士,而当这许许多多的人聚在一起的时候,那便是一出浪漫的史诗。
结语
我们从小被教育,努力才会成功,付出终有回报,正义是这个社会的主流,情义廉耻是做人的准则。可是我们走向社会时却发现,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原本是不公平的,有人生来就拥有的,是许多人毕生难以企及的,付出也并不一定得到回报,正义情义,早就成了利益的垫脚石。
而随着阅历渐长,对生活和社会的更多了解,我们会更加接受自己的平凡与普通,发现自己与这个世界,永远有着无法跨越的鸿沟。失败、失望、失落,常常伴随着我们这些平凡的普通人。但在放弃和认命之前,我们可以看看这个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蜀汉,看看这些才知道世事不易,仍然能奋不顾身,一直勇往直前,为了那个看似单纯而又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梦想,由生到死的人,看着他们那种逆天改命的理想主义。
三国演义故事作者罗贯中有蜀汉理想主义者倾向三国演义故事作者罗贯中有蜀汉理想主义者倾向,作者罗贯中是以汉朝为正统的思想,其实当时汉朝的统治已不得人心,政治昏暗,军事无能,才使得各地军阀格局形成了,没有统一杂乱无章的一段昏暗的社会,作者妄图通过建立蜀汉政权恢复到西汉末年的集中统一的封建集权制,这种比较天真的理想主义者
蜀汉的君臣代表是刘备和诸葛亮,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信任,互相依靠,所以认为他们是理想主义的君臣。
关于美国文化的理想主义和美国文化理念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美国文化的理想主义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美国文化理念、美国文化的理想主义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