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对美国文化兴趣下降(年轻人喜欢美国文化)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年轻人对美国文化兴趣下降,以及年轻人喜欢美国文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天给各位分享年轻人对美国文化兴趣下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年轻人喜欢美国文化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1、现在中国的年轻人热衷于西方节日如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等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这种现象我个人认为这纯粹是“找节过”而已,无可厚非。我从两方面分析一下:(原创研究,转载者请尊重知识产权)
以下的讨论范围不包括春节以及黄金周。
一、中西节日的差异造成洋节流行
中国的节日,我个人总结是主题单一,气氛不佳,内容重复,不招年轻人喜欢;而现在流行的洋节给人的印象就是主题不定,以追求欢乐为主要目的。主题方面中国节日绝大多数都以缅怀古人为主题,例如清明重阳拜山祭祖,端午节悼念屈原。场面可以搞得非常隆重,拜祖宗放鞭炮,珠江上面划龙舟,但是这都和活人没什么关系,对象都是死人。洋节不一样,洋节注重活人之间的互动。例如您所举的例子情人节,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噱头和主题;圣诞节互相送礼;感恩节一家团聚享用美餐感谢上帝。让年轻人选“与死人过节”和“与活人过节”,我想后者的吸引力应该更大。
气氛不佳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中国的节日气氛往往都很差,一来天气不好,不是下雨(清明)就闷热(端午);二来不欢乐,如果某人拜先人弄得很欢乐会被人议论,说他不尊重死人,那多没意思。过个节憋得慌,弄得节不像节,年轻人怎么会喜欢。再有年轻人好多都怕麻烦,如果说缅怀先人只是一下子也就罢了,关键是还要搞得郑重其事那个受不了。赶一大段路,搞一大堆手续,占用很多时间精力不说,遇到下雨更是让人难受,恨不得马上过了这天。年轻人怕无聊,要命的是中国节日最大特点就是无聊,过节拜山,好,拜,完了,该干嘛还干嘛,没有任何不同,。洋节有活力,热闹,对年轻人的胃口。例如您所举的情人节,小两口甜甜蜜蜜,首先就比和屈原过强;你的心上人会送你礼物,屈原不会。圣诞节大家玩到一堆,还有礼物收;而清明重阳是上山找死人,你说话他没法回应你,更别说和你灌酒嗨皮送礼物了。现代社会压力够大的了,被活的老板欺压完了,连过个节还要惨兮兮地招呼死人,谁愿意找无趣呢。
内容重复这个很好观察。中国节日的过法几乎就是清一色的“吃”,清明节吃,重阳节吃,端午节吃,反正过个节就是“吃”,不同点仅在吃什么而已。古人因为吃不饱而以“吃”为过节的主要内容无可厚非,而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注重生活质量,加上手头不宽裕,多吃既不健康也不经济,所以对以吃为主的中国节日反应冷淡。洋节虽然也有“吃”节,例如感恩节和圣诞节都有大餐,但撇除“吃”这个部分,互动、玩乐才是年轻人关注的重点。大家聚在一起除了吃还能玩,这就比纯吃的中国节日要多一些节目,而且聚在一起降低消费,用低付出得到相当的乐趣,比较符合年轻人的思维。
二、全球化的结果
文化交流(激进人士称之为“文化入侵”)使得洋节为广大年轻人所理解,了解的过程当中年轻人结合自身理解以及生活实际,觉得洋节更对胃口,所以都热衷洋节。其实有好多洋节的过法纯粹是国人的新发明,发祥地还不见得有,这点我研究不深,不胡说八道。有好多洋节虽然名字仍然沿用原来的名字,但是早已被改造成了中式洋节,纯粹只是借个壳子,也就是我一开头说的“找节过”。
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个人见得比较多的,那就是小型的对外企业为了匹配国外的时间表而调整节假日,于是就出现了中国企业过洋节的情况。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外国人放假这边就没事情可干,而中国节日却是人家的工作日,既然不能让洋人调整他们的时间表,出于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的考量,索性主动适应,自己调整;二是实行西方管理体系时把放假机制一块移植了过来,这也会造成洋节的流行。不过现在中国越来越强势,外国人调自己的假期适应国人时间表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总结
简而言之,“洋节流行”是全球化的产物,体现了现代年轻人的经济头脑以及追求欢乐的心态。我个人认为这无可厚非,只要追求快乐的手段合法、健康、经济、环保,按道理说没有任何问题。至于某些人担忧的“传统文化流失”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如果说传统节日仍然不改那种“冷清、无聊、耗时、不健康”的观感,那么被占领市场几乎是必然。传统节日讲究的“追终慎远”是必需的,但是现在本末倒置了,缅怀先人原本只是手段,现在却变成了目的。热衷洋节,不能怪年轻人数典忘祖,只能说中国传统节日竞争力不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年轻人对美国文化兴趣下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年轻人对美国文化兴趣下降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